查看原文
其他

马克思与孙悟空——听大卫•哈维布道之四

李北方 行走与歌唱 2021-06-17

在回顾社会上的主流思潮演变时,如果我们也像资本做的那样,把时间压缩,(参考《让马克思告诉你,苹果为什么要让旧iPhone变慢——听大卫•哈维布道之三》)进行快速回放,就会发现,那些被认为最聪明的人物其实跟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差不多,一惊一乍的。

一度,马克思的思想在西方被认为过时了。这不仅是冷战中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,而且仿佛已经被现实证明了。

上个世纪,一个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崛起,他们生活富裕,精神轻松,认为好日子会一直继续下去。

中产阶级是一个去政治化的称谓,按照阶级划分的标准,他们其实是标准的无产阶级。

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的时候,看到的就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。一些老革命出去看看,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——流了那么多的血和汗,就是为了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的共产主义理想,而这早就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。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家庭,都可以住小洋楼,开小汽车,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。

那时候,国内对西方的描述是按照《资本论》第一卷的基调进行的,说西方无产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结果事实并非如此,这导致全社会产生了一种被蒙蔽的失落感。

于是,在1980年代,中国最盛行的思潮是告别革命、告别马克思主义、马克思错了、马克思过时了,等等。这是当时“全盘西化”倾向的一个组成部分,因为西方人已经这么说好多年了。

转眼进入了21世纪,马克思又时髦了起来,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。《资本论》重新成为畅销书,一众知识分子又开始论述,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,为什么马克思仍然跟今天的世界有关系。

差不多180度的急转弯。

看着这样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,大卫•哈维教授是有资格暗自发笑的。他1961年进入学界,1971年开始在美国大学讲授资本论,完整地见证了整个过程。

社会对马克思有这样那样的反应,原因不在马克思,而在社会对马克思的理解不够全面。那么,应该如何理解全社会对马克思的态度的起伏,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变化呢?

在课程的第四讲中,哈维回答了这个问题。一切都已经写在《资本论》中了。

《资本论》第二卷讨论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,其中一部分是“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”。

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两个部类,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。进入讨论的时候,马克思做了若干假定,没有技术进步,整个经济体系没有扩展,生产保持均衡状态,然后假设:社会上只有两个企业,第一个只负责生产生产资料,第二个只负责生产生活资料。第一个企业为自己和第二个企业提供生产资料,而第二个企业则为第一个企业的工人和它自己的工人生产生活资料,且生产处于均衡状态。

哈维说,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二卷中建立了这样一个均衡模型,或者叫投入/产出分析。前苏联曾经根据马克思的这个论述来组织生产。

基于这样的均衡模型来分析,可知,如果企业通过某些方式减少了工人的数量,或者压低工人的工资,结果就会是,第二个企业生产的生活资料面临市场萎缩的状况。随之,第二个企业会陷入困境,减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,导致第一个企业也陷入困境。如此一来,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就要崩溃了。

故而,为了保持整个体系的存在,使简单再生产得到继续,均衡是不可以打破的。进一步来说,资本主义体系一直是要扩展的,那么就更要保持均衡,否则增长就不可能了。

哈维说,在这里,马克思的分析会得出一个与第一卷的结论相互矛盾的结论。在第一卷中,马克思论述了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,通过延长劳动时间、提升技术水平并裁员等方式压榨工人,并结合现实阐释了价值理论是如何把工人阶级推向悲惨的境地的。

但是,根据第二卷的论述,工人数量的减少和购买力的降低对市场是有影响的,导致市场的崩溃,这对资本家来说是自杀般的行为。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工人的购买力对市场是重要的。

哈维指出,这是矛盾的。当然这不能理解为马克思思想的矛盾,而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在发展方向上存在着的固有矛盾。

哈维说,矛盾不同于问题(problem),问题是可以解决的,而矛盾无法解决,只能学着与矛盾共存。

哈维认为,西方的宏观经济学根植于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二卷中建立的分析模型,力图给经济勾勒出一个整体的图景。宏观经济学分为从供给和需求入手的两个分析方向,这与马克思的分析也是对应的。

凯恩斯主义从需求出发,通过增加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,以此作为对大萧条的回应。在1940年代到1970年代之间,资本主义在这种取向下运行良好,催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。

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是福特主义,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互相对应,相得益彰。理解这种生产方式的要点,在于老福特提高工人工资的举动,他的逻辑是,如果福特的工人都买不起福特汽车,那么福特汽车也就无从发展壮大了。

当人们纷纷在谈论马克思已经过时的时候,殊不知资本主义只是在按照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二卷中所分析的方式在发展。

这种发展趋向的社会后果是,工人阶级壮大,通过组织工会等方式变得强有力,而且变得不羁(militant)了起来。而资产阶级是不喜欢这种情况的。到了1970年再次遭遇资本主义危机,作为危机应对的解决方案,西方开始了新自由主义的转型。

哈维说,他相信新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学者和智库闭门开发出来的,目的主要是剥夺工人阶级的权力。新自由主义革命开始后,资产阶级通过技术革新、将生产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第三世界以制造失业等方式,摧毁了工人阶级。

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了哈维所概况的“灵活累积”(flexible accumulation)。(参见《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?》中关于哈维思想的概况)相应地,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工人的生存状况每况愈下。

哈维说,1970年代教《资本论》的时候,学生很难理解第一卷中关于工人的描述,因为跟现实不符,当时美国工人的生活很宽裕。但到了1990年代,教学就容易多了,他只要把《纽约时报》上关于印尼、巴西等国家工人的报道给学生看,跟第一卷说的差不多。【记得哈维在《后现代性的条件》一书中说过,当时血汗工厂甚至在纽约重现了。】

不过,随着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持续,现实又一次回到了《资本论》第二卷提出的问题,劳动者的购买力下降,市场又没了,资本主义的存续和发展又成了问题。

资本主义在马克思所指出的两个方向上打转,时而东一头,时而西一头。

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孙悟空和如来佛的关系,孙猴子神通广大,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,但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。那些自以为高明的庸俗的砖家们,当他们宣布马克思错了的时候,正如同孙猴子一个跟头翻到了五根柱子的面前,并在柱子下面撒了一泡尿。

马克思应该就端坐在云端,静静地看着他们犯2。

猴子撒过尿的柱子,是如来的手指;被庸俗的经济学家拿来否定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,正是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第二卷中论述过的。

兜兜转转,在新自由主义革命半个世纪之后,他们发现,又转回了《资本论》第一卷的面前。


您可能还喜欢:

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?

啥是资本?啥是资本主义?——听大卫•哈维布道之一

刘强东的“人设”为什么会崩?——听哈维布道之二

让马克思告诉你,苹果为什么要让旧iPhone变慢——听大卫•哈维布道之三



我在这土地上长大、生活、行走,与她骨肉相连。有一天还会归于她。就这样,我要在她的怀里一路行走,一路歌唱,没有青春,没有衰老。

我的生命上连高天,下接厚土,于行走中,便获得了永生。

行走与歌唱长按识别二维码,关注李北方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